“云栖白水,稻出鲜香;食在广州,米出增城。”站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丹邱村的万亩稻田边配资实盘开户,望着随风起伏的金色稻浪,农业科技特派员、增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刘成枝的话语掷地有声。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丹邱村不仅是增城丝苗米的发源地,更因一支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扎根服务,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全链发展、富民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从品种优化到机械化种植,从加工升级到文旅融合,农业科技特派员们以专业力量激活传统产业,让有着500年种植历史的丝苗米焕发新生。
建强队伍织密网
科技服务精准对接乡村需求
“要让丝苗米产业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科技支撑必须跟上。”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桂花介绍,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增城区以农业农村局为牵头单位,整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农科所、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70人的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起“区级统筹、镇街联动、村社落地”的服务体系。
针对典型村发展需求,增城区创新建立三大机制保障服务落地。
区级召集人机制按产业领域明确专人负责,组织专家以组团形式下沉镇街,精准匹配各村产业痛点;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工作推进会,汇总问题、研判对策;区镇街包村机制则实现粮食主产区、优势特色产业区典型村全覆盖,丹邱村等重点村均配备专属科技服务小组,确保“田间有需求,专家随叫到”。
“以前种稻全凭老经验,遇到病虫害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智囊团’,手机里加了‘农友圈’‘农博士信息群’,拍张照片发过去,专家很快就给指导方案。”丹邱村村委副书记刘国东感慨道。
为拓宽服务渠道,农业科技特派员还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线上问诊”通道。
针对常态化农技服务需求,增城区利用好“农友圈”“广州农博士”信息群,加强信息收集和技术推广,由农业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联动轻骑兵和乡土专家解决。如选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刘成枝负责朱村街丹邱村典型村挂点工作,开展农业技术面对面服务工作,2025年累计出动4187人次,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次数2534次,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27次。
全链护航强产业
从一粒种子到一个品牌的升级
丹邱村的清晨,总是从稻田里的脚步声开始。刘成枝带领的三人科技服务小组,经常穿梭在万亩丝苗米产业园中,查看秧苗长势、检测土壤墒情。“丝苗米是‘金种子’,但要种出高品质、高产量,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护航。”刘成枝说。
作为全市优质水稻的核心区域,增城区丝苗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品牌)”全产业链补链强链,推动增城丝苗米产业向现代化转型。
当前,产业园聚集了一批中高端品牌的丝苗米加工企业,通过研发应用与丝苗米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为做精做细以丝苗米加工及副产物利用为主的第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增城区政府部门及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当地积极开展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点,实现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农机装备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产业园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产业接二连三,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逐渐形成完善股份合作经营、创新订单农业、推广村企合作、产销联动产业增值收益分享等四种联农带农富农的带动模式,推动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往,农民辛苦耕种一亩地一年仅能获利1000多元,如今农民坐在家中即可收取租金,一亩地的收成可达1650元。”刘国东说。
接续奋斗谱新篇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再出发
品种决定了丝苗米的“基因”和“潜能”,是所有后续环节价值创造的前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我们的“增城丝苗”种质资源,持续进行品种创新,是维系产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增城区农业科技特派员联合农投集团,吸纳农村乡土专家、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方农技服务力量,开展增城丝苗米产业全链条服务,选好种、耕好田、种好稻、出好米、卖好价,当好政策宣传员、技术快递员、信息联络员,带动丹邱村走上富民兴村之路。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聚焦丝苗米产业升级,在科技服务上再下功夫。”刘成枝介绍,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已制定新一轮服务计划:在品种培育上,将联合高校开展丝苗米功能米研发,开发富硒、低糖等特色产品;在技术应用上,推广“稻渔共生”“稻鸭共育”等生态种植模式,提升产业生态价值;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乡村人才。
增城区农业农村局也将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发展:全区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联动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69家以上;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引进试验、示范展示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建设完善区级农技推广驿站;鼓励在“广州农博士”平台开展线上问诊服务,依托“农友圈”登记农技推广、需求解决、培训观摩和能力提升等各类服务700(项)次以上,服务带动农户2500人次以上。
夕阳西下,丹邱村的稻田里,农业科技特派员们仍在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远处的烘干中心机器轰鸣。增城农投集团朱村公司种植技术主管吴俊对当地丝苗米产业充满了憧憬:“我们的育秧工厂有了,烘干中心也有了,目前我们还在建加工中心,品牌推广方面我们也有了基础。公司围绕丝苗米也做了几个品牌产品,接下来,我们也将不断地拓宽它们的销售渠道。”
撰文:任亚航
来源:南方农村报配资实盘开户
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